7月30日,政治局会议召开,这是决定中国下半年宏观政策最重要的一次会议。监管对住房、平台经济、校外教培等领域连出重拳,中国人的生活将会从此大不同。今后的政策方向与力度如何?此次会议正是判断高层治理思路的最佳窗口。令人略感意外的是,此次会议通稿没有重申强化反垄断和防止资本无序扩张的问题。第一个信号,民资告别财团化模式,鼓励发展专门性企业。会议提出:“要强化科技创新和产业链供应链韧性,加强基础研究,推动应用研究,开展补链强链专项行动,加快解决‘卡脖子’难题,发展专精特新中小企业。”“发展专精特新中小企业”是首次出现在政治局会议上。什么样的中小企业才是“专精特新”?即具备专业化、精细化、特色化、新颖化四大优势。这个提法也许进一步强化智谷趋势此前关于“中国德国化”的判断。这个提法第一次出现在高层会议上,是2019年8月26日中央财经委第五次会议,高层表示要发挥企业家精神和工匠精神,培育一批“专精特新”中小企业。今年,专精特新的培育工作不断在加速。部委砸真金白银。财政部和工信部在今年2月发布通知,明确在未来5年中央财政安排100亿元以上奖补资金,分三批重点支持1000余家国家级专精特新“小巨人”企业,带动1万家左右中小企业成长为国家级专精特新“小巨人”企业。7月13日,高层在主持召开经济形势专家和企业家座谈会时提出,鼓励中小微企业向“专精特新”发展。7月27日,高层在全国“专精特新”中小企业高峰论坛的致辞中,提出:我国经济发展到当前这个阶段,科技创新既是发展问题、更是生存问题。我们强调“专精特新”,就是要鼓励创新,做到专业化、精细化、特色化。各位企业家要以“专精特新”为方向,聚焦主业、苦练内功、强化创新,把企业打造成为掌握独门绝技的“单打冠军”或者“配套专家”。还有近来市场上广为议论的一本研究德国金融体系的学术专著,金融的谜题,由经济研究人员所著。此次会议进一步验证了当前中国正在借鉴“隐形冠军”数量最多的德国的“科技强国”之路。科技部直属的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在5月发表了一篇论文,提出德国建成世界科技强国的做法有四点:一是教育体制创新,包括a) 强制实行包含3年职业教育在内的12年义务教育制度和推动中等技术教育发展,b) 强调教学与研究相结合的高等教育体制, c) 双元制教育体系,由企业和职业学院共同负责,培养实用人才。二是质量立国,关键在于以大型企业为依托的工业实验室、重视技术标准工作、“工匠精神”打造“隐形冠军”。三是加速商品、资本和劳动要素的流动,打破地区和行业垄断,消除市场壁垒,并提出“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凝成国家、民族强大竞争力的主要保障。”对照当下中国的改革方向,与德国的发展道路确有诸多相似之处。一是最近的教育改革大动作。整顿校外培训机构,是为了教育公平和长期人口战略;对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,是在给“制造强国”储备人才。未来中国推行12年义务教育的概率在增大。二是更加重视企业的科研。在工业化追赶期,中国更加注重培养工程师,只要能解决问题,哪怕是买来的技术都可以,因而也忽视基础研究;此次会议明确要“加强基础研究”,未来不止是要工程师,还要培育出更多解决“卡脖子”问题的科学家。三是加强反垄断,敲打巨头,给中小企业提供更公平的竞争环境。去年12月以及今年4月这两次讨论经济议题的会议,分别提出要“加强反垄断与防止资本无序扩张”、“加强和改进平台经济监管”,反而是这一次没有提到。但这不意味着针对平台经济的监管已经告一段落,相反,一切都在有条不紊地进行。通稿中这句“要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……完善企业境外上市监管制度。”明显是对滴滴事件所引发的数据安全问题作出回应。数据安全风险已经被归入重点领域风险,这恰恰也是各大平台的心病。就在会议结束之后,工信部叫来了12家重点互联网企业召开座谈会,强调要加强重要数据安全风险评估和出境管理。此次会议没有提及,更大可能是出于要安抚市场情绪的考虑。在7月27日市场出现恐慌性下跌时,高层在“专精特新”中小企业高峰论坛上还有一个表态:希望广大企业家们把握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趋势,冷静分析形势,从国家整体利益出发,承担应有的社会责任,坚持专业深化。此次会议更是提出要“完整、准确、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”,“完整”是第一次出现。第二个信号,高层极度渴望一个新产业,可以成为第二个房地产。回看过去几次会议,这是“新能源汽车”,第一次出现在政治局会议上。(从左往右:2021年7月政治局会议、2021年4月政治局会议、202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,源:长江宏观|于博团队)
直接点名,高层在产业政策上对“新能源汽车”的重视和支持,信号已经很直白。一纸两面。除了读出“利好新能源”之余,这其中也暗示了新能源汽车的责任重大、压力山大,有急需解决的问题。认真研读会议内容,会发现关于新能源汽车的篇幅前后,有三个核心关键词:国内市场、“卡脖子”、双碳目标。
“挖掘国内市场潜力,支持新能源汽车加快发展。”
“加快解决‘卡脖子’难题。”
“要统筹有序做好碳达峰、碳中和工作。”
首先,高层极度渴望一个新产业,成为拉动内需和提振经济的核心引擎。虽然此次会议没有明确提出扩大内需,但新能源汽车的确是最有可能承担这一重任的产业。不同于其他行业的需求增速疲软,2021年新能源汽车的产销暴涨。“据汽车工业协会统计,2021年1-6月,新能源汽车累计生产121.5万辆、销售120.6万辆,同比均增长2倍,累计销量已经与2019年全年水平基本持平。新能源汽车已经12个月刷新月度销售记录。”目前新能源汽车的增长空间还极大,包括有待挖掘的二三线城市客群和女性客群。除了开发国内消费市场,新能源汽车还能带动上下游企业的发展。看看这新能源汽车的产业链,再回想过去二十年房地产带起的上下游,有没有熟悉的感觉?其次,加快解决技术“卡脖子”,才能在大国博弈中实现弯道超车。去全球化、地缘政治关系越发紧张的情况下,中国科技创新的紧迫性越来越高。通过推动新能源汽车的发展,可以去打通光伏、电池、半导体等核心技术。谁掌握了能源的技术,就掌握了下一个时代。目前这场新能源的技术大博弈还未有胜负。根据市场研究公司SNE Research公布的数据,2021上半年,锂离子电池制造商宁德时代(CATL)以29.9%的市场占有率位居全球动力电池市场第一名。
而光伏单晶硅片厂商隆基股份,2020年在全球的市场占有率达19%。目前,新能源汽车上下游产业链,仍有不少技术有待优化。比如电池的问题,目前市场上常见的磷酸铁锂和三元电池,各有优劣。中国要在2060年实现碳中和,这意味着40年内,新能源要100%覆盖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。新能源汽车与双碳不是最为直接的关系,但却的确能通过这一行业的发展,去推动新能源技术的前进。总的来说,2013以来对新能源车补贴累积3000亿元之后,这一次政治局会议再发声支持。因为肩负重任,所有资金也拼命往新能源挤,导致估值居高不下。它是继续顶破估值的天花板成为“永远滴神”,还是下一个白酒?值得期待。据“前沿观察”,去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以及今年4月底的政治局会议,都提到了“要用好稳增长压力较小的窗口期”。而此次会议不再出现相关表述,证明高层研判中国的战略缓冲期已经过去了。高层对外部环境的判断是“更趋复杂严峻”,国内经济的恢复则仍然“不稳固、不均衡”。从宏观政策的整体基调来看,着重强调了对下半年经济增长压力的应对。“要做好宏观政策跨周期调节……统筹做好今明两年宏观政策衔接,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。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提升政策效能,兜牢基层“三保”底线,合理把握预算内投资和地方政府债券发行进度,推动今年底明年初形成实物工作量。稳健的货币政策要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,助力中小企业和困难行业持续恢复。”在市场普遍预期美联储将开始讨论缩码的背景下,会议则提出“要增强宏观政策自主性”。从各项具体工作来看,据“政事堂2019”观察,会议的定调是把油门踩到底,首次大规模提出“加快”:3、加快推进“十四五”规划重大工程项目建设,引导企业加大技术改造投资罕见提出要“纠正运动式‘减碳’, 先立后破”,这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避免双碳工作对经济增长的负面效应。虽然下半年经济下行的压力已经逐渐显现出来,但会议也明确释放了信号:会议进一步呈现中国领导层对于中国经济、中国今后发展方向的通盘考虑,中国要在不算有利的国际环境下搏一个通途的决心愈发坚定。
本文经授权转载自智谷趋势(ID:zgtrend)微信公众号。《智谷趋势》:它为一个中产阶级的资本觉醒服务,帮助更多人获得财富。据悉,帝都深处的人也会在睡前打开这个号。高层会议、宏观经济、城市脉络、政策变动……这里有最真实的中国,有许多人难以察觉到的趋势信号。